还记得曾被认为将统治世界的超宽带(UWB)无线通信技术吗?那热潮大概发生在2009年,此后,多家颇具潜力的UWB芯片厂商已如晨雾般消散:T-Zero Technologies于2009年2月归零;WiQuest在2008年11月终止探索;英特尔则直接切断技术研发线,改为单纯向UWB初创企业注资。如今很难想象,当年制定UWB通信标准的WiMedia联盟曾拥有350家成员企业。这项技术始终未能突破"有技术无市场"的困境,最终被更成熟的数字无线通信标准蚕食了大片疆域。
不过UWB尚未完全消亡。Staccato与Artimi合并后保留了Staccato品牌,CSR和三星仍提供UWB芯片——尽管传闻显示实际使用者寥寥。目前仅有Alereon和Wisair两家公司保持活跃。
十年前构想的UWB本是一种利用超宽频带传输高速数字信号的脉冲无线电技术。按现行IEEE 802.15.3a标准定义,UWB采用信号带宽超过500MHz(或至少达中心频率20%)的扩频技术。在美国3.1-10.6GHz频段运行的UWB实际表现未达预期,其传输距离与速率始终未能达到标准承诺的10米/480Mbps水平。
部分企业转而采用正交频分复用(OFDM)方案替代IEEE标准,并组建WiMedia联盟推动新标准。目前UWB最具说服力的应用场景或是消费电子设备间的短距离无线视频传输。随着无线USB标准组织采纳UWB技术,部分企业已开始重新布局。
2009年初WiMedia联盟将技术移交USB标准组织和蓝牙技术联盟(SIG),但后续进展停滞。蓝牙SIG已明确不将UWB作为现有个域网(PAN)标准的提速方案,转而通过蓝牙3.0技术(基于IEEE 802.11标准)实现10米内24Mbps的低功耗传输——该方案同样未获普及,目前蓝牙SIG正聚焦60GHz技术。
UWB生命力的最新证据来自Wisair:其第三代WSR601芯片正被多家消费电子厂商用于笔记本与高清电视的无线连接方案。该方案通过USB加密狗与HDMI适配器实现双屏异显,Alereon的AL5100/AL5300等芯片组也提供类似参考设计。
从"无线万金油"沦落至单一场景解决方案,UWB的坠落轨迹令人唏嘘。若非恰好需要其特定功能,开发者或许更应考虑802.11、802.15或ZigBee等成熟替代方案——这些标准在芯片/模块层面均能提供丰富多样的速率、距离及成本组合。